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災民目睹家園瞬間慘遭土石流摧毀、歷經突如其來的天人永隔之痛,造成許多災民陸續出現失眠、判斷力變差、焦慮…等情緒障礙。彰基鹿東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許文郁接觸到一位住於屏東瑪家鄉年僅2歲的原住民女童,在災後出現疑似急性壓力症狀。據女童母親描述,平時喜愛唱歌、個性活潑外向的女兒與阿公、阿嬤同住,但歷經莫拉克颱風後變得不喜歡說話、重覆性咬自己的大姆指、睡夢中還會作惡夢、驚叫、吵鬧且充滿依賴性,讓她擔心不已。
許文郁醫師表示,急性壓力疾患,須包含下列幾項準則: A、創傷事件。B、解離症狀,如主觀感覺麻木、疏離、或沒有情緒反應;對環境認知能力減少、失去現實感、失去自我感、無法回想起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等。C、創傷事件持續被再度體驗、如作夢、錯覺、或感覺過經驗再浮現等。D、逃避創傷回憶, 如思想、感受、談話、活動、地方、或人們等。E、焦慮或警覺度增加,如睡眠困難、易怒、專注力不良過份警覺、過份的驚嚇反應、及坐立不安等。F、造成重大痛苦或功能受損。
許文郁醫師指出,女童焦慮不安的情緒、不喜歡說話、重覆性咬自己的大姆指、睡夢中還會作惡夢、驚叫、吵鬧且產生退化充滿依賴性,當兒童不斷想起痛苦的回憶,專注困難,過度警覺或驚嚇時,這時候需要特別注意,可暫時以繪畫、玩具做為輔助,藉由活動過程中所表達出來的情緒反映加以瞭解並予以安撫,如果症狀如無減緩且仍然持續的話,這時候或許需要到醫院進一步接受評估及治療。在災難出現後有一些心理疾患時需要特別注意,像是急性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恐慌症及憂鬱症等,這些疾患都需要專業心理衛生人員的處理並及早辨識疾病、及早治療,是其黃金準則。
鹿東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表示,在面對上述兒童的情緒反應,父母親應有以下的認識及因應:
(一)提供持續而穩定的生活環境
- 盡量營造一個穩定、安全及接納的環境或感覺,用言語安慰他們,善用身體接觸(如擁抱、牽手等),孩子的情緒需要時間慢慢回復。
- 避免讓兒童單獨一人。
(二)鼓勵兒童表達想法及感受
- 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尊重、耐心、信任的態度,鼓勵兒童表達內心的害怕、痛苦或哀傷。
- 照顧者盡可能的包容孩子對創傷情境的言語表達,切勿急著打斷孩子的情緒表達而給予教導。
(三)持續鼓勵兒童正向行為
- 肯定孩子的勇氣,並給予適時的鼓勵與讚美。
- 協助兒童保持正常作息。
何時該求助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
在適當的照護、支持下,大多數的創傷後壓力症狀會隨著時間逐漸減少。但若出現下列情形,應將兒童轉介至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診,接受醫療與諮商團隊協助:
- 創傷後出現上述三類症候之若干症狀持續達一個月以上,未有明顯改善時。
- 父母自覺有照顧孩子的困難時。
彰基體系急診部主任 - 周志中醫師表示,『八八水災救援暨重建團隊』18日先前往屏東縣瑪家鄉魯凱族區會關懷並對災民重建經費的實質援助,經過團隊的詳細的記錄與整理,茲扼要整理如下:
- 急性醫療在此區並無急迫性,現由國軍802總醫院、龍泉榮民醫院和屏東基督教醫院共同分攤醫療站業務。
- 創傷後症候群(PTSD)約會在一個月後陸續出現症狀,建議與新樓和馬偕醫院共同協助後續精神衛生醫療與心理支持(可考慮開會協商)。
- 因目前災民皆集中安置,暫時毋須大量的救護箱,建議:每個教會3個救護箱估計,撥給魯凱區會有16間教會約50個救護箱。
- 應該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主動篩選出高危險傷病患,給予醫療協助,避免醫療資源重疊的浪費。
- 因為災民多屬基督徒,可以提供十字架、聖經或屬靈書籍於組合屋中,安慰災民心靈。
- 強烈建議:區會長老可積極爭取組合屋的配置要有公衛或感染管制人員參與討論,且應有大型的聚會場所。除了可以做禮拜、聆聽主的話語之外,後續的PTSD團體治療也需要如此的空間運作。
彰基『八八水災救援暨重建團隊』19日前往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關懷與援助。
|
留言列表